Prologue

微博 Microblog

人们都喜欢说赞美珍惜生命这类漂亮话,至少在今日,“生命的有限性”既是客观事实,又依赖着人类的主观感知。在现代社会,人们自以为可以活得很长时间,当死亡不再是日常生活可感知的一部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没有存在价值”的生活方式,“死亡的缺席”使得生命本身被标准化。“生命的有限性”如同断壁残垣的文明遗址叙事中的设定,没什么是永恒的,价值从转瞬即逝的物哀与无常之美中得以体现。不论是工作伦理、消费主义还是传统的宗教文化,很大程度都服务于极权统治或国家资本主义,消解了人民以往的道德责任、价值理性以及消逝的政治抗争动机,现代性极盛犹如系统性的取消文化,人们的现代生活被工具理性、专家系统、风险系统所支配,以往人们看重的价值在今日都不值一提。在这个意义枯竭的时代,在政治、社会、经济领域都需要人们服从国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人们的消费需求是被人为创造并刺激出来的,城市化的生活习惯也是被房地产金融这套系统安排好的,也许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PUA,每个人的经济生活都依赖国家资本主义的延续。我看不到人类通往自由的可能性,这与政体无关,这来自于国家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相结合的疾病。

我活得太过安逸,以至于活在和平年间都感到恶心,甚至想破坏这种死水一般的秩序。

盲目拜物的逻辑就是消费的意识形态。

长大后容易逐渐迷失自我,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稳定的身份认同,靠光怪陆离的消费文化引领着。看那些忙于奔命的人,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为了到城里置业过上和父辈不一样的生活,问题是为什么要到城里呢?难道县城或大农村的生活就这么不值一提,以至于不惜重金也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他们说的种种理由,在我看来无一是理性的。

尽管相比加沙、乌克兰我们显得过的非常安逸,但是在城市里的写字楼坐班何尝不也是一种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行?

所谓谷子经济,是一群人在消费“没有实质的文化”,娱乐至死不是一种政治学上奶头乐的概念,而是在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明知故犯,犬儒主义盛行,社会风气日渐世俗化,人们心甘情愿选择了消费型社会,并拒绝反思。

不论是买车还是买房,能带来的快乐最多不超过一到两个月,随之都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如果一个人活在当下就能快乐,那么是不需要获取外在认可就能自洽的一个人。如果是需要刻意获取什么才能获得快感,这样的快乐不过是过眼云烟。

最难受的莫过于看透了事物本质,却对自己的无动于衷而感到愧疚和罪恶。

一个人如果死了,那也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庆幸的是,恰好我还活着,仅此而已。所以我不应该赞美生命,而是将生命当成某种形式的绝唱。所谓生命的意义,是要在茫然虚无之中找到无法被祛魅的价值。

大部分人都只会对着政治事件说些漂亮话,却无动于衷。

控制住自己的消费行为比获得消费满足更重要。

尽管我过去因各种不可抗力的原因走了不少弯路,但重要的是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并善于反思。

所谓教育是要让生命认可自身存在的价值,庆幸自己能够出生在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