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logue
· 2461 words · 5 min read

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丨离有意义的职业有多遥远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是一种严肃的乐观主义。对于个人,职业本无意义,是人主动选择行动创造出意义,追求自我实现是获得意义的方式,而现代化下的理性主义导致主体丧失主体性,从而难以获得职业的意义。


为什么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步入职场后,接触到的是一份被轻度异化的工作,在科层制下提供职能支持,不直接从事业务产生价值,作为漫长工作流程中的一环,是公司机器中后台运作的润滑剂,难以直接感知到价值的存在。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服务业从业人员都处于没意义状态之下,虽说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离开了集体便一无是处。对于集体而言,这大概只有螺丝钉的价值,因制度是价值存在的限制,但对于个体而言,工作是获得自尊唯一的途径,至少在劳动过程和形式上提供了名义上存在的价值。

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提供了乐观主义的视角,通过承认现实是虚无的,斗争行动获得人的意义,其前提假设是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

尼采认为“上帝已死”,有两层意义,一是人们不再承认且遵循基督教的世界观设定,对上帝作为造物者的极度怀疑,导致了宗教秩序的真空,而尼采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之际,现代化进程正以追求真理为科学理念带来的工业文明正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宗教不再是绝对存在的秩序;二是传统价值观的崩塌,伴随着对当下秩序的怀疑,人们心理价值空虚的精神危机。虚无主义(Nihilism)便在此时被提出,认为人类的生存是没有意义,世界也不存在真理,消解了历史,从而丧失人活着的依据。

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其前提是承认了虚无主义,并且修改这个世界的设定,是存在先于如本质,果尝试追溯自己为何存在,那就陷入虚无主义,但如果人的存在在先,那么就没必要纠结其本质,先充分认识自己,再自己下定义便是。

无神论存在主义有这一套自圆其说的叙事,如果上帝或造物者真的不存在,那么肯定先有物的本质已存在,那么是谁感知并给物下定义,那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人的实在(human reality)。

存在主义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追求意识真理的唯一出发点,但不论如何思考或验证意识本身,存在都是在先,那么人的选择及其所作所为构成了存在的叙事。

人的主动选择和行动,那么人与现实的联系印证了当下存在的意义,那么前提是“把自己投向未来”。在做出行动后,并承担行动的责任和后果,从而认清并从而反思自身,这是一套完整的行为体系。

存在主义的定义就是,人主动投向未来,主动做出选择和行动,并通过自由地承担责任和行为的后果,最终尝试主导自己的命运,人需要从其行为中再次认识自己。

人道主义

人通过自由地承担责任,这一过程也在体现自身的类型(如人格、品质等),萨特推崇的自由承担责任并非绝对自由,而是提倡主动承担责任,鼓励用道德标准衡量选择,这种认识论构成了人道主义的首要意义。

人是凭借追求超越其本身为目的才得以存在,追求自我实现,同时掌握客体,从而获得自我认同,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的本身。

主观主义有两重意思,一是存在主义无法跳出主观性的限制,以追求真正的客观理性,二是人做出了选择,也在道德层面为所有人做出选择,因人的行动创造了预期形象的价值,也就是为其他人在开放性选择中做出了行动,铸造了社会的普遍性价值观;萨特还强调人类生命中各种限制既是主观也是客观的,如终有一天死亡,但也有处境上的普遍性,例如无法决定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些限制和处境,取决于人如何在这些限制下挣脱和斗争,或是选择自己适应这些限制,他们主动做出这些行为的动机是在创造人类的普遍性,而在这些限制之外,通过认识自身、理解他人意图也能够创造一个时代的普遍性。

严肃的乐观主义

从对现实的理想到失望、悲观、消解,不必对抗虚无,认识到虚无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是的,人生就是如此”的悲观厌世,虚无对于个体本无意义,纠结于历史并不会给自身带来存在的合法性,只有勇于承认虚无主义,并将自身的预期投向未来并参与到与现实的斗争中,才能获得对于个体的意义,将意义交给人的主观性,所以这是一种严肃的乐观主义,而虚无主义是存在主义的前提,存在主义又从人的主观性和抗争中找到存在意义。

西西弗斯的神话就描述了这一乐观主义,西西弗斯受罚的方式是,必须将巨石推向山顶,但巨石又不可抗力的滚回山下,永无止境的循环下去,神话的隐喻是对现实荒诞设定的反抗,尽管明知失败的终局,却义无反顾地反抗这不公的命运,也许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行为没有意义,而这个体将自己投向未来,并尝试超越才得以感知自身的存在,他就是自我实现的中心,这也是为何存在主义被称为是人道主义哲学。

有意义的工作

有意义的工作对于现代化社会是一种功利主义,要求社会总体变得更好,遵循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指第三者的总成本不超过交易的总收益,或者说从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对于个体,无限重复的工作就像是生命的终止,至少其意义来源于人的主观选择和价值观,如果人们按部就班并承担岗位的责任,这其实并不算得上是存在的意义,最多是敬业的体现,虚无主义的精神危机仍然笼罩着现代化社会,那是因缺少人的主观选择和自由承担责任,现代社会强调理性决策,排斥本土性和非主流价值观,其实留给人们“自由承担责任”的机会是极少的,中产家庭的孩子不可避免走向和他们父母一样的成长道路,在现代化的制度下重复着世俗生活。

在纳赫特威的《德国电梯社会》中,德国社会发生现代化倒退,全民就业的背后是三分之一的公民受雇于临时、短期合同,涂尔干提出的”失范“(anomie)指社会规范的离席,德国社会对成功的过度强调以及对达成手段合法性的忽略,造成个体的精神压力紧张,然而德国仍然自诩是上升社会,但实际是不再有任何阶级向上流动的社会,绩效管理、官僚主义等社会规范变成达成目的的不择手段,伴随着中产的不稳定性,不同阶级的人们像是在同一部电梯集体向下,这就是为何作者描述德国为”电梯社会“,最终内卷导致更为激烈且完全的竞争,这是一个基于市场而非公民的社会,最终生命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保持原有的社会地位,对于生命个体,是很难从自身职业生涯或人生的自我叙事完备性中找到存在的答案。

有意义的工作的敌人是不符社会现实需求的现代化制度,而公民基于理性服从制度,例如在文凭系统中获得学历、大学选读“理科专业”、精致的利己主义是几乎被全社会认同的正确价值观,主动选择丧失了主体性。然而有意义的工作是尽管无需工作但仍然想要做的工作,沃伦·巴菲特就提及“为了钱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就好像为了钱和你不爱的人结婚一样“,最终我们为了某件事物而刻意去做,而忘了行为本身的意义,自然就谈不上存在和意义。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参考

黄琬(2023). 黄琬读《德国电梯社会》|当向上流动不再可能.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794679.

让-保罗·萨特(1946).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

CC BY-NC-SA 4.0


View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