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logue
· 2539 words · 6 min read

读《贫困的本质》丨不完全的脱贫指南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贫困的本质》揭示了了穷人的非理性行为体系,解决贫困需关注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障缺失、市场消失、政府政策错误和贫困思维等五个方面,中国扶贫更注重现代化生产、供给侧改革,通过政府主导投资和转移支付助力穷人做出更明智选择,贫困问题也引发对中产阶级的倒退风险和行为经济学的反思。

featured image 读《贫困的本质》丨不完全的脱贫指南

S型曲线和贫困陷阱,在贫困陷阱内,未来收入总是比今日低


贫困的行为体系

《贫困的本质》(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一书没有直接阐述何为贫困的本质,而描述了贫困人口在生活中非理性的行为体系,因没有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扩大生产,又或因仅剩的资源用于娱乐消费,造成了“自找的贫困陷阱”。

解决温饱问题不是解决贫困本身,因为贫困人口可能会优先消费昂贵谷物、电视机、DVD播放机、零食等非必需品,宁愿孩子营养不良,“要面子”优先;购买电视机的原因是“为了生活少一点乏味”,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不会迁怒于自己的命运,反倒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受力,同时消费廉价奢侈品。

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印度婚礼的花费是众所周知的,不过也有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场合,如一个家庭被迫举办一场奢侈的聚会。在南非,在大量老人及婴儿出现死亡的时期,人们制定了葬礼应花多少钱的社会规范。根据传统,人们只需将死去的婴儿简单埋葬,但要为死去的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葬礼所需费用为死者一生的积蓄。由于艾滋病毒的泛滥,很多年轻人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积攒葬礼费用,便要撒手人寰了,而他们的家人迫于传统仍要大操大办。

穷人眼中的生活是对未来没有希望的,不相信明天收入比今日多,认为不需要积攒资源来准备迎接未来潜在的机遇,所以尽可能的“在当下消费”并及时享乐。

对于健康问题,预防的成本永远低于医疗,且造成的社会效益更大,帮助贫困地区建医院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而且发展中地区由于医生水平低下倾向于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投资医院反而造成更多的卫生问题,如医院卫生问题导致的针头重复感染。在预防方面,预防疟疾需要蚊帐,政府需修建管道提供饮用水和发放消毒剂,新生儿需要强制接种疫苗,但是政府免费提供公共品反而造成了“免费沉没成本”,因为人们发现这些公共品是“免费”的,下意识会认为它们没有价值,这也是为何在贫困地区发放蚊帐,人民却用作渔网甚至转卖获利,而付费购买蚊帐的群体使用率更高,根本问题是针对扶贫的补贴扭曲了市场,政府在这方面更应该以“大家长风气”治理公共卫生,例如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蔓延和强效药的滥用。

教育方面,义务教育是必须的,贫困地区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感兴趣,更愿意子女早日参与工作,因为穷人把教育当作挂彩票,而不是稳定的投资,然而在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教育年限和年薪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贫困地区的新生子女的出生可能只因父母的养儿防老计划。

在金融方面,穷人受到危机时更脆弱,他们经营竞争激烈的小本生意却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又不愿意买农业保险和人寿保险,但如果农民接受购买保险的观念,更有可能为自己的庄稼施肥,而不是带着悲观预期等待灾难的来临。

作者在总结中归纳了以下五个方面:

  1. 信息不对称性。穷人缺少信息来源,做错误的事情,不懂得教育、卫生、农业等科学知识
  2. 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穷人背负更多责任,他们没有五险一金,无法获得信贷,缺少基础建设提供自来水,只能通过工作获取的有限收入来承担这些成本
  3. 普惠金融的欠缺,在银行小额存款不能获得利息甚至是负利息,贷款利率却很高,适用于穷人的小额借贷和保险市场尚未完善
  4. 政府的错误政策,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对公共提供的服务缺少绩效管理,提供无效的公共服务
  5. 贫困思维是一种预言,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们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有时是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水果店老板不努力还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会负债,护士不上班是因为没人对她们在岗位上的表现抱有期望

中国不一样的扶贫

作者聚集的微观层面更适合用作个人的脱贫指南,这是站在已脱离贫困思维的角度观测到的,全书用了大量篇幅讲述贫困的现象细节,但回顾现实,NGO给贫困地区直接的经济援助往往没有纠正穷人的错误行为,尽管短期提高了收入,但其未来收入仍无法脱离贫困线,从而无法脱离“贫困陷阱”,那么可维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在扶贫上更倾向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财政上转移支付和政府主导投资直接帮助了穷人做出抉择,而没有用行为教育来阻止错误行为。世俗的中国人习惯了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眼光看待社会,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内在的现象,不可消除,人民只能在丛林社会中博弈获胜,负和博弈。中国扶贫更像是在以现代化生产的方式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人口,在供给侧解决产能过剩和生产低效的问题,而不选择解决《贫困的本质》中的错误思维和个人行为,在引起返贫的另一关键行动是反电信诈骗,人行政策在银行端限制非柜面交易、限制大额取款、加强银行风控,公安在境内外打击犯罪集团,解决了社会整体的负外部性。

值得反思的贫困

《贫困的本质》是更适合中产阅读的经济书目,阐述了多种的贫困思维,如今中产式微,房地产萧条造成中产返贫,在职场发展、子女教育、财务规划上都充满倒退风险和竞争挤压。

笔者发现中产遇到的返贫危机和贫困陷阱是一样的,包括经济环境的恶劣变化和个体的非理性行为,笔者在行为经济学的基础上补充以下面向普通人的建议:

  1. 及时止损是一种人生纪律。沉没成本,厌恶损失都可能导致股票、房地产套牢,不敢承认未实现亏损转换成已实现的亏损,从而自欺欺人

  2. 财务规划是一种可持续的金钱观。不做消费主义下的新穷人,消费的符号和仪式对生活所需本无太大意义,甚至造成物质上的浪费,适当的储蓄和投资积攒明日更多的回报

  3. 现实世界没有稀缺性,个人心理账户再平衡。现代化生产总是倾向于过度供给,而稀缺性往往是人为制造的,市场中每个人的每一块钱都是高度标准化且相同的,并不会因个人的历史或主观意识而改变其价值。

  4. 积极的自我暗示。贫困家庭往往有投射性认同现象,穷人孩子活在父母消极的预期中,并延续了贫困。

  5. 主动寻找信息和保持开放性思维。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差可能并不存在,并以此为依据是能够做出理性决策的。

折中方案

结论是并不存在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通过观测穷人收入变化的关系,未来收入比今日收入低,是一种副现象,而NGO通过抹除贫困的现象自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能归因为穷人没有利用好资源并铺张浪费导致的,也能归因为一种社会扶贫制度的欠缺。所以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要么像中国模式的家长式政府直接替代穷人做出选择,要么就像《贫困的本质》去改变穷人的行为体系,很显然穷人不能自发地做到这些理性行为。用折中的角度来看,那便是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保留人们做出自主决策的权利,采用温和的引导策略来影响人们行为向理性方面努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以谋求最大的幸福,其本质是“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

参考文献

贫穷的本质 :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 修订版 /(印)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著 ; 景芳译. -- 2版.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2018.9 书名原文: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CC BY-NC-SA 4.0


View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