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复盘:变化和改变
何去何从的身份认同,以及没有行动性的决策框架。
变化
负担或需求
似乎再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因现代教育的专业化所排斥,当 lecturer 每次在最后一节课说到“希望你幸运通过考试”然后推荐一本进阶或难度系数较高的教材,不论我是否获得优秀的成绩或阅读完“推荐阅读”,这门课也确实结束了,然后大部分学生进入了他们期望已久的假期,将学业作为负担的代偿彻底宣泄在空闲的时间中,这门课真的结束了吗?显然没有,而现代教育将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分割成无数个零碎的课程,将学分“贩卖”给学生,那剩下的呢,依旧是自学,大学变得像是一个服务机构,并没有告诉学生准确的应该怎么做,却以巨大信息量的课件、教材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施加于学生,学生经历不断的“被折腾“,得到了只不过是文凭主义的游戏中的筹码。
我对拖延症深恶痛绝,如果一件事物能提早从知情到 deadline 的 30%的时间,那我一定会将学业任务放在优先级最高的位置,因为它严重影响了我的空暇时间,让我没办法全身心投入看一本书或认真过生活,因为我发现没办法在有任务在身的时候感到放松;至于对拖延症如此痛恨的原因,因为它不符合我对风险社会的游戏规则的分布,每个人都知道抽烟、嗜酒、睡眠不足都有可能减少预期寿命,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有选择,那我并不希望存在自己明知但放弃支配性策略的可能性。
Sexy Tea
察颜悦色是长沙的一个奶茶店品牌,令人费解的是它自起的英文招牌为"Sexy Tea - Modern China Tea Shop",当我喝下第一口我很明确知道这杯奶茶的用料和调料配不上这招牌,但消费市场总是如此非理性,到哪都是排长队。
我寻思它的元素无非以下:国潮、古风、中国茶,被称为”新消费“,在我看来这是消费文化的大杂烩,一杯奶茶又能带来怎样的消费体验?
- 主体混乱,店面的装修本身也是种媒介语言和隐喻。
- 文化断层后的新身份认同,还有比这更廉价的身份和投射性认同吗?
- 符号紧邻,亚文化的重叠,激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
- 社会转型,制度性的反身性,传统无用武之地,后传统的再创。
公共账本的魅力
人们听到 web3、公链、区块链、加密货币都有不同的了解和认知,可以玩 swap、dex、DAO、Gamefi、NFT 等等,但鲜少有人明确表示这是一个公共公开的账本,等等,你要玩 game?还是 99%的资本炒作 1%的艺术。
唯一令我认为在理的仍然是比特币和以太坊 erc-20 最基本的应用,点对点通信,这给数字货币/加密货币提供了完美的平台,至于应用层,我想误区以下:
- NFT 本质是 erc-721/erc-1155 token,文件大多依赖于 ipfs 的储存,而 ipfs 的文件保存必须服务器时刻在线或依赖第三方服务 pin 住,为了满足 web3 的”定义“,人们观看 NFT 不得不通过各地的 gateway 来读取一张可能不到 10mb 的图片。
- NFT 每个人都能发行,只有”官方“定义那几枚是”真的“,请问将真的 jpg 做成私人的 erc-721 并进行观赏有何不可?事实显然易见,稀缺的不是 NFT,而是艺术品本身,那为何这么多人愿意持有,就像持有一些几年不分红而且业绩下滑的股票一样,毫无依据和理性,是一种赌博。
- 游戏道具能在链上进行交易,但这对游戏体验而言,应该是下降的,因为玩家不得不等待区块的确认。
- AMM 下的抢先交易,高频量化策略,公开透明的背后是承受一定的交易成本。
- 关于 DAO,作为既得利益者只能说点好听的,有待观察。
被误读的市场机制,它不是无监管的放纵式市场/无政府主义。
大流行的分布
预期收益的肥尾分布:“清零”锁定了尾部的密度概率函数,而公共政策的转变造成对老龄人口的脆弱性重创。
社会主义的分布:政府在没有为解封做到能做到的医疗、药物等供应的情况下,原本支持”清零“的人们不仅态度大转,在大部分人的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不仅不各扫门前雪,反而更加要求政府加大力度来控制社会的新冠大流行。大流行给了”疫苗护照“的温床,却培养了更多极端的社会主义份子(生活无法自理)。
改变
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竞争性即公义,大学的“名义价值”包括商业性排名、声誉、citations 数等,但这种路径依赖式的经验主义继续影响着社会,人们总认为选择读哪间大学(尽管竞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但人们仍然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放在优先级高的地方,而不是大学能带给自己怎样的机会或寻求和怎样的导师进行学习,又或我应该如何投资自己,而是想尽办法给自己镀金去营销,人们在选择和努力之间进行权衡,却又被制度的路径依赖所约束,最终大部分人都可能掉入一种竞争性的社会文化中,而这样的博弈并非单一的淘汰性,而是取决于其他人的选择,所以不论选择怎样的分叉决策,无法改变的始终是社会其他成员的态度,这一点反过来再次加强了这种路径依赖的经验主义。
波普尔是这样描述柏拉图式的社会:对于社会而言,公民的无私其实是集体主义的自私。
利他行为本质上是个体出于“公平”的行为,而个体的自私被看作是市场经济高效率的象征,自私和理性成了最优化的条件,这也是行为经济学批判传统经济学的主要论点,传统经济学只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分配而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没有人会是乐观的,不会想到存在“意料之外”的均衡点,所有的条件都是约束性质,但对于个人而言,乐观和理性维持了生存的预期,悲观和非理性很大程度是社会其他成员形成趋势的推动(经济、金融、信贷周期)。
最后
真正有意义的对话是建立在思想的冲突而不是融合上的。
—— 《双鸟渡》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