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logue
· 2209 words · 5 min read

浅谈效率成瘾

工具理性和路径依赖性,目标导向和效率幻觉


效率成瘾

追求生产力和效率无疑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的特征,新古典经济学追求帕累托最优和最大效用,但效率色情(Productivity Porn)是一件离奇的事情,我对少数派、科技广告等效率问题嗤之以鼻,他们总在推广他们那一套消费主义和效率主义的结合体,工具理性揭示了工具崇拜和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它是功利性的智力工具,但其隐藏的含义是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生产力色情很大程度将人必定能发挥工具的所有生产力作为假设,简单的将因果关系倒置;首先是人因有目的性的生产过程,启发式的发明了工具,并沿用某种技术和工具作为路径依赖性,这种经验主义最终得以复现,最终被归纳为效率,这是 W.Brian Arthur 的《技术的本质》的关键,技术的发展是有路径依赖性的,而“工具带来效率”这一命题其实是技术发展的副现象,但它经常犯错,最为经典的例子是 QWERTY 键盘,人们之所以使用低效率的键盘,是因为打字机的布局正是如此,一种习惯或强迫性的沿用。所以生产力色情有以下的假设性偏差:

  • 工具不一定带来效率

  • 工具和技术带来的生产力依赖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 技术得到沿用并不总是因为效率,而是经验

V2ex 上的一个贴子《突然发现,其实与其说喜欢折腾,不如说多巴胺成瘾》更加说明了技术折腾的强迫倾向,折腾会得到正反馈,是因为学习本身是兴趣驱动,而学习或折腾的成果又是符合预期,所以这体现出效率成瘾的及时性,如果以这种热情啃下《C++ Primer》那怕是不太可能。

根据及时性的特征,这和心理学中“延迟满足”概念非常相似,史丹福棉花糖实验和彩票效应解释了消费主义的悖论,大部分消费品由穷人购买,穷人更加无法延迟满足和并表现出冲动倾向,而穷人并不会囤积现金,而是选择冒险,而买彩票正是满足赌博需求的合法消费,彩票和消费的共同点在于只有当中奖和获得商品时才会获得兴奋,想象下中国人在大陆享受了网购快递的及时性,到了国外的电商网购是如何不耐烦,换个角度来看,大陆用户的消费倾向多大程度上是因物流行业的发达而不是电商平台的发展导致的消费行为热潮,这在小额消费贷上更是明显,越是贫困消费意愿越强,这看起来像是对个人而言的“收入陷阱”;而彩票的原理更是简单,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它的数学期望是负数,不排除纯粹是为了小赌怡情的消费者,但这又陷入了认知偏差的漩涡;回到问题本身,这种追求满足的冲动和行为难道不也是人之常情?追求效率这件事情听起来不错,这和外生性的 Augmented Solow Model 中 R&D 的过程相似:

A(t)=B[αKK(t)]β[αLL(t)]γA(t)δA(t) = B[\alpha_K K(t)]^\beta [\alpha _LL(t) ]^\gamma A(t)^\delta

BB是 R&D 的生产力,δ\delta是已有存量知识的影响,而A(t)A(t)代表知识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而我认为δ\delta反映的正是工具带来的效率,这是支持效率工具的证据,那么效率上瘾的另一面是 R&D 带来的生产力增长。

案例分析

电子消费品

外在价值:一件电子消费品的广告总是刻画“成功人士”的叙事,一台手机的隐喻是拥有无数客户、构建商业合作的成功,一台平板的价值是新的电子书、板绘的创造力;现实主义的写照是手机上充斥着广告和骚扰电话,甚至因双卡双待机制问题错过了另一张卡的客户来电,手机沦为刷短视频和玩手游的媒介,平板则“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

内在价值:智能手机最基本的应用就是打电话,平板是大屏幕版的手机(甚至没有数据联网功能)。

笔记软件

一个软件是 80%还是 20%的功能吸引着用户,而我更希望看到 markdown 友好的编辑功能,而不是类似 word 这样的文字编辑器,是一种能专注于内容本身(content-focused)的工具,市面上太多打着效率的笔记软件已经远离内容创作本身;记笔记本质上的需求在传统上是纸墨笔砚,在 pc 端和移动端是能同步和储存的文件,其实 UI 界面、设计、排版等都不是必须的,为什么我们使用 linux 会选择 vim、nano 这样的编辑器,如果要记载文字,一个.md 和.mdx 文件通过 vscode 打开并编辑已经是足够的,它们在使用上高度简洁和轻量,但可能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反过来想那些几乎没有门槛的笔记软件真的适合自己吗?笔记是给自己看的,根本不需要考虑美观和分享功能,这里特别批判某款添加社交功能的笔记产品。笔记软件可能是最佳实践,但它可能出现在企业内部的知识框架管理、技术文档管理。

追求效率上瘾,本质上是沦为效率的奴隶,而不是追求生产力本身。

操作系统

GNU/Linux 还是 FOSS 的诅咒,一个操作系统能被反复折腾,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是察觉不到工具的存在

建议

以目标为导向

在我看来笔记软件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因为写作本身不需要任何效率工具,和效率有关的也只是输入速度,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还是分点的笔记,想要的不论用 word 还是 markdown 都能完成,之所以无法完成事情本身,是因为缺乏 deadline 和确定的目标。

效率幻觉

借用少数派(一个互联网内容社区)来形容,将工具效率当作生产力的关键,宣称拥有各自电子设备和 APP 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我并不是说这方面太过 geek 而应该被抛弃,你无法拥有一个完美的工具,每个软件适合你的都是少部分的功能,其实接受这种不完美的现实是生活态度,日本的侘寂之美指的就是接受转瞬即逝和不完美的内在美,不完美而心灵满足的境界。

少数派的这篇文章谈对效率的成瘾讲的非常详细。

我有新的观念,因路径依赖性,现有的工具总是缺乏效率,但人的习惯和重复选择了这样的工具,而效率成瘾主要针对的是工具理性的群体,但人也不总是理性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程序员喜好的工具而普通人不会使用,我最开始使用 latex 是因为在 word 和 ppt 上插入数学公式太过笨重,但现在能一键转换,还有我使用 r studio 选择 markdown+latex 的注释,我认为这才是合理的效率,来自于原有的替代品,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话,这是效用最大化,所有的选择源于多个替代品的满足程度,而现代化和个性化的结合产生了如今折腾的事项。

批判视角

“差生文具多”可能在现代化效率追逐中缺乏说服力,上到企业管理下到义务教育,都讲究完成任务的速度,效率成瘾很大程度源于害怕低效率的焦虑,而新的效率工具正是揭示“换一个新轮子”的重要性,我记得我学习前端访问不少框架的官网,通过打包速度、渲染速度等指标来介绍新框架的亮点,我对此认为是效率成瘾和竞争白热化的结果。

CC BY-NC-SA 4.0


View on Github